May 20, 2024

微孔曝气充氧性能

留言

在污水处理系统中,曝气过程占整个污水处理厂能耗的45%~75%,为了提高曝气过程的氧传递效率,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微孔曝气工艺。曝气系统。与大中型气泡曝气系统相比,微孔曝气系统可节省能耗50%左右。尽管如此,其曝气过程的氧气利用率也在20%~30%范围内。此外,国内已有较多地区采用微孔曝气技术进行污染河道的治理,但目前尚未针对不同水况合理选用微孔曝气器进行研究。因此,微孔曝气器充氧性能参数的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影响微孔曝气充氧性能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是曝气量、孔径大小和安装水深。

 

目前,国内外关于微孔曝气器充氧性能与孔径、安装深度关系的研究较少。研究更多地关注于总氧传质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提高,而忽视了曝气过程中的能耗问题。我们以理论功率效率为主要研究指标,结合充氧能力和氧气利用趋势,初步优化出曝气效率最高时的曝气量、孔径直径和安装深度,为应用提供参考微孔曝气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

 

1.材料与方法

1.1 测试设置

测试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,主体为 D {{0}}.4 m × 2 m 圆柱形曝气池,溶解氧探头位于水面以下 0.5 m(如图 1 所示) )。

info-940-775

图 1 通气和充氧测试设置

 

1.2 试验材料

微孔曝气器,由橡胶膜制成,直径215毫米,孔径50、100、200、500、1 000μm。 sension378台式溶解氧测试仪,HACH,美国。气体转子流量计,量程0~3 m3/h,精度±0.2%。 HC-S 鼓风机。催化剂:CoCl2-6H2O,分析纯;脱氧剂:Na2SO3,分析纯。

 

1.3 测试方法

试验采用静态非平稳法进行,即试验时先投加Na2SO3和CoCl2-6H2O进行脱氧,待水中溶解氧降至{{5}时开始曝气。 }。记录水中溶解氧浓度随时间的变化,并计算KLa值。测试不同通气量(0.5、1、1.5、2、2.5、3 m3/h)、不同孔径(50、100、 200, 500, 1,000 μm),以及不同的水深(0.8, 1.1, 1.3, 1.5, 1.8、2.0 m),同时参考了CJ/T 3015.2 -1993《增氧器清水充氧性能测定》和美国清水充氧测试标准。

 

2.结果与讨论

2.1 测试原理

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Whitman于1923年提出的双膜理论。氧气传质过程可用方程(1)表示。

式中:dc/dt——传质速率,即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水传递的氧气量,mg/(Ls)。

KLa——试验条件下曝气器的总氧传递系数,min-1;

C*——水中饱和溶解氧,mg/L。

Ct——曝气t时水中的溶解氧,mg/L。

如果测试温度不是20度,则可以使用公式(2)对KLa进行修正:

充氧能力(OC,kg/h)由式(3)表示。

式中:V——曝气池容积,m3。

氧利用率(SOTE,%)由方程(4)表示。

info-195-15

式中:q——标准工况下的曝气量,m3/h。

理论功率效率[E,kg/(kW-h)]由式(5)表示。

info-186-12

式中:P——曝气设备功率,kW。

评价曝气器充氧性能常用的指标有总氧传质系数KLa、充氧能力OC、氧气利用率SOTE和理论功率效率E[7]。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总氧传质系数、充氧能力和氧气利用率的变化趋势,而对理论功率效率的关注较少[8, 9]。理论功率效率作为唯一的效率指标[10],可以反映曝气过程中的能耗问题,是本实验的重点。

 

2.2 曝气对充氧性能的影响

通过在孔径为200 μm的曝气器底部2 m曝气评价不同曝气水平下的充氧性能,结果如图2所示。

info-640-523


图2 钾和氧利用率随通气量的变化

 

从图2可以看出,KLa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。这主要是因为曝气量越大,气液接触面积越大,充氧效率越高。另一方面,有研究人员发现,氧气利用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降低,本次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。这是因为在一定水深下,曝气量较小时,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增加,气液接触时间延长;当曝气量较大时,对水体的扰动较强,大部分氧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,最终以气泡的形式从水体表面释放到空气中。本实验得出的氧气利用率与文献相比并不高,可能是因为反应器高度不够高,大量氧气没有与水柱接触就逸出,降低了氧气利用率。

理论功率效率(E)随通气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。

图3 理论功率效率与曝气量的关系

从图3中可以看出,理论功率效率随着通气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。这是因为在一定水深条件下,标准氧传递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大,但鼓风机消耗的有用功的增加比标准氧传递率的增加更为显着,因此理论功率效率在实验考察的通气量范围内,随通气量的增加而减小。结合图中的趋势。由图2和图3可知,通气量为0.5 m3/h时,充氧性能最佳。

 

2.3 孔径对充氧性能的影响

孔径对气泡的形成影响很大,孔径越大,气泡的尺寸也越大。气泡对充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单个气泡越小,气泡整体比表面积越大,气液传质接触面积越大,越有利于传质。氧;其次,气泡越大,搅拌水的作用越强,气液之间混合越快,充氧效果越好。通常,传质过程中的第一点起着重要作用。测试将通气量设置为0.5 m3/h,以检查孔径对KLa和氧气利用率的影响,见图4。

 

info-640-517

图4 KLa和氧利用率随孔径的变化曲线

 

从图4可以看出,随着孔径的增大,KLa和氧利用率均下降。在相同水深和曝气量的条件下,50μm孔径曝气机的KLa约为1、000μm孔径曝气机的3倍。因此,当曝气器安装在一定深度的水中时,孔径越小,曝气器的充氧能力和氧气利用率就越大。

理论功率效率随孔径的变化如图5所示。

 

info-640-508

图5 理论功率效率与孔径的关系

 

从图5可以看出,随着孔径尺寸的增大,理论功率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。这是因为,一方面,小孔径曝气器具有较大的KLa和充氧能力,有利于充氧。另一方面,一定水深下的阻力损失随着孔径的减小而增大。当孔径减小对阻力损失的促进作用大于氧传质的作用时,理论功率效率将随着孔径的减小而降低。因此,当孔径直径较小时,理论功率效率会随着孔径直径的增大而增大,孔径直径为200μm时达到最大值1.91kg/(kW-h);当孔径>200μm时,曝气过程中的阻力损失不再在曝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,KLa和充氧能力会随着曝气器孔径的增大而降低,因此,理论电源效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。

 

2.4 安装水深对充氧性能的影响

增氧机安装的水体深度对增氧增氧效果有非常显着的影响。实验研究的目标是小于2 m的浅水航道。曝气机的曝气深度根据池水深度确定。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曝气器的浸没深度(即曝气器安装在水池底部,通过增加水量来增加水深),试验主要集中在曝气器的安装深度。曝气器(即保持池内水量不变,调整曝气器的安装高度,找到曝气效果最佳的水深),KLa和氧气利用率随水深的变化为如图6所示。

 

info-640-516

图6 K和氧利用率随水深的变化曲线

 

从图 6可以看出,随着水深的增加,KLa和氧气利用率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,在0.8 m水深和2 m水深时KLa相差4倍以上。这是因为水越深,气泡在水柱中的停留时间越长,气液接触时间越长,传氧效果越好。因此,增氧机安装得越深,越有利于充氧能力和氧气利用率。但安装水深增加的同时阻力损失也会增加,为了克服阻力损失,就必须增加曝气量,这势必导致能耗和运行成本的增加。因此,为了获得最佳安装深度,需要评估理论功率效率与水深的关系,见表1。

 

表 1 理论功率效率与水深的关系

深度/米

E/(公斤.千瓦-1.h-1)

深度/米

E/(公斤.千瓦-1.h-1)

0.8

0.50

1.1

1.10

 

从表1可以看出,安装深度为0.8 m时,理论功率效率极低,仅为0.5 kg/(kW-h),不适合浅水曝气。安装水深1.1~1.5 m范围内,由于充氧能力显着增加,而增氧机受阻力影响并不明显,因此理论功率效率迅速增加。随着水深进一步增加到1.8 m,阻力损失对充氧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显着,导致理论功率效率的增长趋于平稳,但仍呈现增加趋势,并且在安装中水深2 m时,理论功率效率最高达到1.97 kg/(kW-h)。因此,对于 < 2 m 的通道,优选底部通气以实现最佳充氧。

 

结论

采用静态非平稳法进行微孔曝气清水充氧试验,在试验水深(< 2 m) and pore size (50 ~ 1 000 μm) conditions, the total oxygen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La and oxygen utilis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ater depth; with the increase in pore size and decreased.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aeration volume from 0.5 m3/h to 3 m3/h, the total oxygen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oxygenation capacity gradually increased, and the oxygen utilisation rate decreased.

 

理论功率效率是有效性的唯一指标。在试验条件下,理论功率效率随着曝气量和安装水深的增加而增加,随着孔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。安装水深和孔径应合理组合,才能使充氧性能达到最佳,一般来说,水深越大曝气器选用的孔径越大。

 

试验结果表明不宜采用浅水曝气。安装深度为2 m、曝气量为0.5 m3/h、曝气器孔径为200 μm时,最大理论功率效率为1.97 kg/(kW-h)。

 

发送询盘